搜索 Ola

共找到“1180”个结果
  •   在1900年夏天的瑞士,一位17岁的见习修女在她姐姐突然且神秘去世后,探索自己享受生活到极致的上天赋予的权利。
  • 少校巧妙地逃离了监狱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 新的甜蜜生活! 索科洛夫斯基加入了世俗的人群,每个人都坐在一种新的合成药物上,他再次被汽车,别墅和顶级模特包围。 朋友,敌人和FSB都跟随着少校的步伐,试图了解他开始了什么样的比赛以及他站在谁的一边。 伊戈尔(Igor)试图了解他是谁-叛徒,圣人还是同一个……少校?
  • 有人戏称这部电影是“四个男人的一台戏”。  影片中基本没有特别引人的情节,没有激烈的动作打斗场面,甚至没有撩人心弦的爱情故事,然而绕有趣味的是,影片除却赢得了1700万观众,还被当时权威电影杂志《苏联银幕》评为1983年最佳影片。  这样一部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讲述了前苏联20年代四个青年音乐家组办爵士乐队的故事。在那样一个“火红的年代”,属于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”的爵士乐很难被苏联官方接受。出现在影片中几乎所有文化场合的标语“艺术要为劳动人民服务!”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象征。四个热爱爵士乐的青年就这样不合时宜、一波三折地进行着他们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  影片拍摄完成的80年代,苏联人已经开始通过一些“非法渠道”接触西方文化,当时,《巴黎最后的探戈》录像带开始半地下流行,持不同政见歌手的音乐会也几乎场场爆满。因此,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影片中发生的故事立刻能得到观众的认同,主人公们对理想的执着、对自我价值的肯定、对友谊的坚持也让人感觉亲近和鼓舞。  影片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对时代进行嘲讽,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打动观众,一个本应沉重的题材得以让人轻松地内省。  导演卡·沙赫纳扎罗夫、编剧亚·巴拉基杨斯基、摄影弗·舍弗兹伊克构成了一个强力组合, 剧本经过10次修改,人物性格设计上的差异赋予了演员极大的发挥空间。透视片中时代里的个体、音乐里的个性,我们看到一种俄罗斯哲学的智慧。或许有一天,你已经忘记了影片故事的情节,但是某些掺杂着辛酸与甜蜜、沮丧与欣喜的电影画面会在脑海中悄然浮现。  影片获1984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国际音乐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,波兰罗兹国际电影节银奖,并参展1984年伦敦、芝加哥、贝尔格莱德等电影节。
  • 本性格温和迷上寻宝后,越陷越深并转行成为寻宝猎人,他迷恋的目标是于18世纪消失的“女王的嫁妆”。本的寻宝瘾已经危及到曾经的幸福而稳定的生活,他甚至愿意为女王的嫁妆放弃一切,包括他的妻子泰丝。至于泰丝完全对丈夫失望,她渴望着从婚姻中解脱,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。本得到可以将他带到宝藏藏匿地的关键线索,他使用伎俩成功登上奈杰尔的豪华游艇,又施展他的个人魅力,赢得大亨的信赖,就连奈杰尔的女儿也...